Django 入门之 ORM 缓存 中介模型 查询优化

QuerySet

可切片,切片不会记录到缓存

使用Python 的切片语法来限制查询集记录的数目 。它等同于SQL 的LIMIT 和OFFSET 子句。

1
2
Entry.objects.all()[:5]      # (LIMIT 5)
Entry.objects.all()[5:10] # (OFFSET 5 LIMIT 5)

不支持负的索引(例如Entry.objects.all()[-1])。通常,查询集 的切片返回一个新的查询集 —— 它不会执行查询。

可迭代

1
2
3
articleList=models.Article.objects.all()
for article in articleList:
print(article.title)

惰性查询

查询集 是惰性执行的 —— 创建查询集不会带来任何数据库的访问。你可以将过滤器保持一整天,直到查询集 需要求值时,Django 才会真正运行这个查询。

1
2
3
4
queryResult=models.Article.objects.all() # not hits database
print(queryResult) # hits database
for article in queryResult:
print(article.title) # hits database

一般来说,只有在“请求”查询集 的结果时才会到数据库中去获取它们。当你确实需要结果时,查询集 通过访问数据库来_求值_。 关于求值发生的准确时间,参见何时计算查询集

缓存机制

首先要有查询集,切片和索引不会缓存,简单打印查询集也不会缓存

每个查询集都包含一个缓存来最小化对数据库的访问。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将让你编写最高效的代码。

在一个新创建的查询集中,缓存为空。首次对查询集进行求值 —— 同时发生数据库查询 ——Django 将保存查询的结果到查询集的缓存中并返回明确请求的结果(例如,如果正在迭代查询集,则返回下一个结果)。接下来对该查询集 的求值将重用缓存的结果。

请牢记这个缓存行为,因为对查询集使用不当的话,它会坑你的。例如,下面的语句创建两个查询集,对它们求值,然后扔掉它们:

1
2
print([a.title for a in models.Article.objects.all()])
print([a.create_time for a in models.Article.objects.all()])

这意味着相同的数据库查询将执行两次,显然倍增了你的数据库负载。同时,还有可能两个结果列表并不包含相同的数据库记录,因为在两次请求期间有可能有Article被添加进来或删除掉。为了避免这个问题,只需保存查询集并重新使用它:

1
2
3
queryResult=models.Article.objects.all()
print([a.title for a in queryResult])
print([a.create_time for a in queryResult])

何时查询集不会被缓存?

查询集不会永远缓存它们的结果。当只对查询集的部分进行求值时会检查缓存, 如果这个部分不在缓存中,那么接下来查询返回的记录都将不会被缓存。所以,这意味着使用切片或索引来限制查询集将不会填充缓存。

例如,重复获取查询集对象中一个特定的索引将每次都查询数据库:

1
2
3
queryset = Entry.objects.all()
print queryset[5] # Queries the database
print queryset[5] # Queries the database again

然而,如果已经对全部查询集求值过,则将检查缓存:

1
2
3
4
queryset = Entry.objects.all()
[entry for entry in queryset] # Queries the database
print queryset[5] # Uses cache
print queryset[5] # Uses cache

下面是一些其它例子,它们会使得全部的查询集被求值并填充到缓存中:

1
2
3
4
[entry for entry in queryset]
bool(queryset)
entry in queryset
list(queryset)

注:简单地打印查询集不会填充缓存。

1
2
3
queryResult=models.Article.objects.all()
print(queryResult) # hits database
print(queryResult) # hits database

exists()与iterator()方法

exists:

简单的使用if语句进行判断也会完全执行整个queryset并且把数据放入cache,虽然你并不需要这些 数据!为了避免这个,可以用exists()方法来检查是否有数据:

1
2
3
if queryResult.exists():
# SELECT (1) AS "a" FROM "blog_article" LIMIT 1; args=()
print("exists...")

iterator:

当queryset非常巨大时,cache会成为问题。

处理成千上万的记录时,将它们一次装入内存是很浪费的。更糟糕的是,巨大的queryset可能会锁住系统 进程,让你的程序濒临崩溃。要避免在遍历数据的同时产生queryset cache,可以使用iterator()方法 来获取数据,处理完数据就将其丢弃。

1
2
3
4
5
6
7
objs = Book.objects.all().iterator()
# iterator()可以一次只从数据库获取少量数据,这样可以节省内存
for obj in objs:
print(obj.title)
# BUT,再次遍历没有打印,因为迭代器已经在上一次遍历(next)到最后一次了,没得遍历了
for obj in objs:
print(obj.title)

当然,使用iterator()方法来防止生成cache,意味着遍历同一个queryset时会重复执行查询。所以使 用iterator()的时候要当心,确保你的代码在操作一个大的queryset时没有重复执行查询。

总结:

queryset的cache是用于减少程序对数据库的查询,在通常的使用下会保证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查询数据库。 使用exists()和iterator()方法可以优化程序对内存的使用。不过,由于它们并不会生成queryset cache,可能 会造成额外的数据库查询。

中介模型

处理类似搭配 pizza 和 topping 这样简单的多对多关系时,使用标准的ManyToManyField 就可以了。但是,有时你可能需要关联数据到两个模型之间的关系上。

例如,有这样一个应用,它记录音乐家所属的音乐小组。我们可以用一个ManyToManyField 表示小组和成员之间的多对多关系。但是,有时你可能想知道更多成员关系的细节,比如成员是何时加入小组的。

对于这些情况,Django 允许你指定一个中介模型来定义多对多关系。 你可以将其他字段放在中介模型里面。源模型的ManyToManyField 字段将使用through 参数指向中介模型。对于上面的音乐小组的例子,代码如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from django.db import models

class Person(models.Model):
name = models.CharField(max_length=128)

def __str__(self): # __unicode__ on Python 2
return self.name

class Group(models.Model):
name = models.CharField(max_length=128)
members = models.ManyToManyField(Person, through='Membership')

def __str__(self): # __unicode__ on Python 2
return self.name

class Membership(models.Model):
person = models.ForeignKey(Person)
group = models.ForeignKey(Group)
date_joined = models.DateField()
invite_reason = models.CharField(max_length=64)

既然你已经设置好ManyToManyField 来使用中介模型(在这个例子中就是Membership),接下来你要开始创建多对多关系。你要做的就是创建中介模型的实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ringo = Person.objects.create(name="Ringo Starr")
paul = Person.objects.create(name="Paul McCartney")
beatles = Group.objects.create(name="The Beatles")
m1 = Membership(person=ringo, group=beatles,
# date_joined=date(1962, 8, 16),
# invite_reason="Needed a new drummer.")

m1.save()
beatles.members.all()
# [<Person: Ringo Starr>]

ringo.group_set.all()
# [<Group: The Beatles>]

m2 = Membership.objects.create(person=paul, group=beatles,
# date_joined=date(1960, 8, 1),
# invite_reason="Wanted to form a band.")
beatles.members.all()
# [<Person: Ringo Starr>, <Person: Paul McCartney>]

与普通的多对多字段不同,你不能使用add、 create和赋值语句(比如,beatles.members = […])来创建关系:

1
2
3
4
5
6
# THIS WILL NOT WORK
>>> beatles.members.add(john)
# NEITHER WILL THIS
>>> beatles.members.create(name="George Harrison")
# AND NEITHER WILL THIS
>>> beatles.members = [john, paul, ringo, george]

为什么不能这样做? 这是因为你不能只创建 Person和 Group之间的关联关系,你还要指定 Membership模型中所需要的所有信息;而简单的add、create 和赋值语句是做不到这一点的。所以它们不能在使用中介模型的多对多关系中使用。此时,唯一的办法就是创建中介模型的实例。

remove()方法被禁用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。但是clear() 方法却是可用的。它可以清空某个实例所有的多对多关系:

1
2
3
4
5
>>> # Beatles have broken up
>>> beatles.members.clear()
>>> # Note that this deletes the intermediate model instances
>>> Membership.objects.all()
[]

查询优化

对于一对一字段(OneToOneField)和外键字段(ForeignKey),可以使用select_related 来对QuerySet进行优化。

select_related 返回一个QuerySet,当执行它的查询时它沿着外键关系查询关联的对象的数据。它会生成一个复杂的查询并引起性能的损耗,但是在以后使用外键关系时将不需要数据库查询。

简单说,在对QuerySet使用select_related()函数后,Django会获取相应外键对应的对象,从而在之后需要的时候不必再查询数据库了。

下面的例子解释了普通查询和select_related() 查询的区别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# 查询id=2的文章的分类名称,下面是一个标准的查询:(查询两次数据库)
# Hits the database.
article=models.Article.objects.get(nid=2)

# Hits the database again to get the related Blog object.
print(article.category.title)

# 如果我们使用select_related()函数:(只查询一次数据库)
articleList=models.Article.objects.select_related("category").all()
for article_obj in articleList:
# Doesn't hit the database, because article_obj.category
# has been prepopulated in the previous query.
print(article_obj.category.title)

多外键查询

这是针对category的外键查询,如果是另外一个外键呢?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article=models.Article.objects.select_related("category").get(nid=1)
print(article.articledetail)
# 观察logging结果,发现依然需要查询两次,所以需要改为:
article=models.Article.objects.select_related("category","articledetail").get(nid=1)
print(article.articledetail)
或者:
article=models.Article.objects
             .select_related("category")
             .select_related("articledetail")
             .get(nid=1) # django 1.7 支持链式操作
print(article.articledetail)

深层查询

1
2
3
4
5
6
7
# 查询id=1的文章的用户姓名
article=models.Article.objects.select_related("blog").get(nid=1)
print(article.blog.user.username)

# 依然需要查询两次,这是因为第一次查询没有query到userInfo表,所以,修改如下:
article=models.Article.objects.select_related("blog__user").get(nid=1)
print(article.blog.user.username)

总结

  1. select_related主要针一对一和多对一关系进行优化。
  2. select_related使用SQL的JOIN语句进行优化,通过减少SQL查询的次数来进行优化、提高性能。
  3. 可以通过可变长参数指定需要select_related的字段名。也可以通过使用双下划线“__”连接字段名来实现指定的递归查询。
  4. 没有指定的字段不会缓存,没有指定的深度不会缓存,如果要访问的话Django会再次进行SQL查询。
  5. 也可以通过depth参数指定递归的深度,Django会自动缓存指定深度内所有的字段。如果要访问指定深度外的字段,Django会再次进行SQL查询。
  6. 也接受无参数的调用,Django会尽可能深的递归查询所有的字段。但注意有Django递归的限制和性能的浪费。
  7. Django >= 1.7,链式调用的select_related相当于使用可变长参数。Django < 1.7,链式调用会导致前边的select_related失效,只保留最后一个。

对于多对多字段(ManyToManyField)和一对多字段,可以使用prefetch_related()来进行优化。

prefetch_related()和select_related()的设计目的很相似,都是为了减少SQL查询的数量,但是实现的方式不一样。后者是通过JOIN语句,在SQL查询内解决问题。但是对于多对多关系,使用SQL语句解决就显得有些不太明智,因为JOIN得到的表将会很长,会导致SQL语句运行时间的增加和内存占用的增加。若有n个对象,每个对象的多对多字段对应Mi条,就会生成Σ(n)Mi 行的结果表。

prefetch_related()的解决方法是,分别查询每个表,然后用Python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。

1
2
3
4
# 查询所有文章关联的所有标签
article_obj=models.Article.objects.all()
for i in article_obj:
print(i.tags.all()) #4篇文章: hits database 5

改为prefetch_related:

1
2
3
4
# 查询所有文章关联的所有标签
article_obj=models.Article.objects.prefetch_related("tags").all()
for i in article_obj:
print(i.tags.all()) #4篇文章: hits database 2

原生sql之extra

1
2
extra(select=None, where=None, params=None, 
tables=None, order_by=None, select_params=None)

有些情况下,Django的查询语法难以简单的表达复杂的 WHERE 子句,对于这种情况, Django 提供了 extra() QuerySet修改机制 — 它能在 QuerySet生成的SQL从句中注入新子句

extra可以指定一个或多个参数,例如 select, where or tables. 这些参数都不是必须的,但是你至少要使用一个!要注意这些额外的方式对不同的数据库引擎可能存在移植性问题.(因为你在显式的书写SQL语句),除非万不得已,尽量避免这样做

参数之select

select 参数可以让你在 SELECT 从句中添加其他字段信息,它应该是一个字典,存放着属性名到 SQL 从句的映射。

1
queryResult=models.Article.objects.extra(select={'is_recent': "create_time > '2017-09-05'"})

结果集中每个 Entry 对象都有一个额外的属性is_recent, 它是一个布尔值,表示 Article对象的create_time 是否晚于2017-09-05.

1
2
3
4
5
6
# in sqlite:
article_obj=models.Article.objects.filter(nid=1)
              .extra(select={"standard_time":"strftime('%%Y-%%m-%%d',create_time)"})
              .values("standard_time","nid","title")
print(article_obj)
# <QuerySet [{'title': 'MongoDb 入门教程', 'standard_time': '2017-09-03', 'nid': 1}]>

参数之where / tables

您可以使用where定义显式SQL WHERE子句 – 也许执行非显式连接。您可以使用tables手动将表添加到SQL FROM子句。

where和tables都接受字符串列表。所有where参数均为“与”任何其他搜索条件。

1
queryResult=models.Article.objects.extra(where=['nid in (1,3) OR title like "py%" ','nid>2'])

整体插入

创建对象时,尽可能使用bulk_create()来减少SQL查询的数量。例如:

1
2
3
4
5
6
7
8
Entry.objects.bulk_create([
Entry(headline="Python 3.0 Released"),
Entry(headline="Python 3.1 Planned")
])

# 优于:
Entry.objects.create(headline="Python 3.0 Released")
Entry.objects.create(headline="Python 3.1 Planned")

注意该方法有很多注意事项,所以确保它适用于你的情况。这也可以用在ManyToManyFields中,所以:

1
2
3
4
5
my_band.members.add(me, my_friend)

# 优于:
my_band.members.add(me)
my_band.members.add(my_friend)

…其中Bands和Artists具有多对多关联。


Django 入门之 ORM 缓存 中介模型 查询优化
https://flepeng.github.io/021-Python-34-框架-Django-Django-入门之-ORM-缓存-中介模型-查询优化/
作者
Lepeng
发布于
2021年8月8日
许可协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