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-Python 高级特性

Python 垃圾回收机制 ★★★★★

参考:Python内存管理以及垃圾回收机制

点评:当面试官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,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就摆在面前了。你要先反问面试官:“你说的是官方的 CPython 解释器吗?”。这个反问可以展示出你了解过 Python 解释器的不同的实现版本,而且你也知道面试官想问的是 CPython。当然,很多面试官对不同的 Python 解释器底层实现到底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概念。所以,千万不要觉得面试官一定比你强,怀揣着这份自信可以让你更好的完成面试。

Python 提供了自动化的内存管理,也就是说内存空间的分配与释放都是由 Python 解释器在运行时自动进行的,自动管理内存功能极大的减轻程序员的工作负担,也能够帮助程序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内存泄露的问题。以 CPython 解释器为例,它的内存管理有三个关键点:引用计数、标记-清理、分代收集。

简单来说:Python 垃圾回收机制,主要使用 引用计数 来跟踪和回收垃圾。在 引用计数 的基础上,通过 标记-清除 解决容器对象可能产生的循环引用问题。通过 分代回收 以空间换时间的方法提高垃圾回收效率。

  • 引用计数。
    在 Python 的 C 源码中有一个名为 refchain 的环状双向链表,Python 程序中一旦创建对象都会把这个对象添加到 refchain 这个链表中。
    refchain 中的所有对象内部都有一个 ob_refcnt 用来保存当前对象的引用计数器,顾名思义就是自己被引用的次数。
    当一个对象有新的引用时,它的 ob_refcnt 就会增加,当引用它的对象被删除,它的 ob_refcnt 就会减少。引用计数为 0 时,该对象生命就结束了。
    优点:1.简单。2.实时性。
    缺点:1.维护引用计数消耗资源。2.存在循环引用的话,不能删除。

    以下情况会导致引用计数加1:

    • 对象被创建
    • 对象被引用
    • 对象作为参数传入到一个函数中
    • 对象作为元素存储到一个容器中

    以下情况会导致引用计数减1:

    • del 语句显示删除对象引用
    • 对象引用被重新赋值其他对象
    • 一个对象离开它所在的作用域
    • 持有该对象的容器自身被销毁
    • 持有该对象的容器删除该对象

    可以通过 sys 模块的 getrefcount 函数来获得对象的引用计数。引用计数的内存管理方式在遇到循环引用的时候就会出现致命伤,因此需要其他的垃圾回收算法对其进行补充。

  • 标记-清除。
    基于引用计数器进行垃圾回收非常方便和简单,但他还是存在循环引用的问题,导致无法正常回收一些数据。
    基本思路是先按需分配,等到内存中的对象打到一定阈值之后,会触发标记清除机制。
    创建特殊链表专门用于保存列表、元组、字典、集合、自定义类等对象,之后再去检查这个链表中的对象是否存在循环引用,如果存在则让双方的引用计数器均 -1。

    该算法在垃圾回收时分为两个阶段:

    • 标记阶段,遍历所有的对象,如果对象是可达的(被其他对象引用),那么就标记该对象为可达;
    • 清除阶段,再次遍历对象,如果发现某个对象没有标记为可达,则就将其回收。

    CPython 底层维护了两个双端链表,一个链表存放着需要被扫描的容器对象(姑且称之为链表A),另一个链表存放着临时不可达对象(姑且称之为链表B)。

    为了实现“标记-清除”算法,链表中的每个节点除了有记录当前引用计数的 ref_count 变量外,还有一个 gc_ref 变量,这个 gc_refref_count 的一个副本,所以初始值为 ref_count 的大小。

    执行垃圾回收时,首先遍历链表A中的节点,并且将当前对象所引用的所有对象的 gc_ref 减 1,这一步主要作用是解除循环引用对引用计数的影响。
    再次遍历链表A中的节点,如果节点的 gc_ref 值为0,那么这个对象就被标记为“暂时不可达”(GC_TENTATIVELY_UNREACHABLE)并被移动到链表B中;如果节点的gc_ref不为0,那么这个对象就会被标记为“可达“(GC_REACHABLE),对于”可达“对象,还要递归的将该节点可以到达的节点标记为”可达“;链表B中被标记为”可达“的节点要重新放回到链表A中。
    在两次遍历之后,链表B中的节点就是需要释放内存的节点。

  • 分代回收。
    分代回收的整体思想是对标记清除中的链表进行优化,将那些可能存在循引用的对象拆分到3个链表,链表称为:0/1/2三代,每代都可以存储对象和阈值,当达到阈值时,就会对相应的链表中的每个对象做一次扫描。
    扫描会遍历链表中的每个对象,如果存在循环引用,就将存在循环引用的对象的引用计数器 -1,同时 Python 解释器也会将计数器等于0(可回收)和不等于0(不可回收)的一分为二,把计数器等于0的所有对象进行回收,把计数器不为0的对象放到另外一个双向链表表(即:分代回收的下一代)
    0代和1、2代的 threshold 和 count 表示的意义不同。

    • 0代,count 表示0代链表中对象的数量,threshold 表示0代链表对象个数阈值,超过则执行一次0代扫描检查。
    • 1代,count 表示0代链表扫描的次数, threshold 表示0代链表扫描的次数阈值,超过则执行一次1代扫描检查。
    • 2代,count 表示1代链表扫描的次数, threshold 表示1代链表扫描的次数阈值,超过则执行一2代扫描检查。
      分代回收扫描的门限值可以通过 gc 模块的 get_threshold 函数来获得,该函数返回一个三元组,分别表示多少次内存分配操作后会执行 0 代垃圾回收,多少次 0 代垃圾回收后会执行 1 代垃圾回收,多少次 1 代垃圾回收后会执行 2 代垃圾回收。需要说明的是,如果执行一次 2 代垃圾回收,那么比它年轻的代都要执行垃圾回收。如果想修改这几个门限值,可以通过 gc 模块的 set_threshold 函数来做到。
  • 缓存机制
    从上文大家可以了解到当对象的引用计数器为 0 时,就会被销毁并释放内存。
    而实际上他不是这么的简单粗暴,因为反复的创建和销毁会使程序的执行效率变低。Python中引入了 缓存机制 机制。
    例如:引用计数器为 0 时,不会真正销毁对象,而是将他放到一个名为 free_list 的链表中,之后会再创建对象时不会在重新开辟内存,而是在 free_list 中将之前的对象来并重置内部的值来使用。

GIL 全局解释器锁(global interpreter lock) ★★★★★

GIL 全局解释器锁,每个线程在执行时候都需要先获取 GIL,保证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可以执行代码,即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使用 CPU,以此来控制同一时间内共享数据只能被一个任务所修改,进而保证数据安全。也就是说多线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时执行。

对于 io 密集型任务,Python 的多线程起到作用,但对于 cpu 密集型任务,Python 的多线程几乎占不到任何优势,还有可能因为争夺资源而变慢。解决办法就是多进程和协程(协程也只是单CPU,但是能减小切换代价提升性能)。

GIL 保护的是解释器级的数据,保护用户自己的数据则需要自己加锁处理。

list 底层原理

List 和 tuple

List 本质是大小可以动态改变的顺序表或者数组(指针数组),增删改查都是通过索引去修改对应位置的数据(通过角标配合表头物理地址,计算目标元素的位置),因为 list 里面存的数据可以是各种类型的,所以 List 实际存储的是对应对象的指针(或者叫内存地址)。

tuple 本质上和 List 一样,但是不可修改不可扩容,只读。

dict 底层原理 ★★★★★

list 索引取值是 o(1), 查找是 o(n)
dict 取值和查找都是 o(1)

Dict 和 Set

dict:本质上也是顺序表或者数组(指针数组),3.6 之前和 3.6 之后实现细节不太一样。

  • 在3.6版本之前,Python Dict 底层在初始创建的时候采用的是 indice 和存储合并在一个二维数组当中。Dictionary 采用哈希表原理,key 作为取值对象,进行 hash(key) 操作,得到哈希值,然后用值进行 % 字典容量得到要插入的位置。

    1
    2
    3
    4
    5
    6
    7
    8
    9
    10
    11
    12
    13
    14
    15
    16
    17
    my_dict = {}
    my_dict['age'] = 26
    my_dict['salary'] = 999999

    """
    # Dictionary结构
    [
    [-4234469173262486640, '指向salary的指针', '指向999999的指针'],
    [1545085610920597121, '执行age的指针', '指向26的指针'],
    [---, ---, ---],
    [---, ---, ---],
    [---, ---, ---],
    [1278649844881305901, '指向name的指针', '指向kingname的指针'],
    [---, ---, ---],
    [---, ---, ---]
    ]
    """

    取值和存放都是进行 hash 然后取模,直接访问这个二维数组。
    循环遍历字典的 Key 的时候,Python 底层会遍历这个二维数组,如果当前行有数据,那么就返回Key指针对应的内存里面的值。如果当前行没有数据,那么就跳过。所以总是会遍历整个二位数组的每一行。

  • 在版本3.6之后,字典的底层数据结构发生了变化,现在当你初始化一个空的字典以后,它在底层是这样的:

    1
    2
    3
    4
    5
    6
    7
    8
    9
    10
    11
    12
    my_dict = {}
    my_dict['address'] = 'xxx'
    my_dict['salary'] = 999999

    ## 此时的内存示意图
    indices = [1, 0, None, None, None, None, 2, None]

    entries = [
    [-5954193068542476671, '指向name的指针', '执行kingname的指针'],
    [9043074951938101872, '指向address的指针','指向xxx的指针'],
    [7324055671294268046, '指向salary的指针', '指向999999的指针']
    ]

    实际数据存储和索引进行分开存放,indices 是数据存放在二维数组的位置,其他内容保持不变。这样就保证了 Dictionary 在添加新的键值对的时候是按照顺序进行依次存放的。当去读取 dict 内容的时候

    1
    2
    hash('salary')      # 7324055671294268046
    hash('salary') % 8 # 6

    那么我就去读 indices 下标为 6 的这个值。这个值为 2,然后再去读 entries 里面,下标为 2 的这一行的数据,也就是 salary 对应的数据了。

set 实现去重本质上是通过 __hash____eq__ 来实现对每个元素的 hash 散列,判断 hash 值是否一致;一致的话,判断对象是否具有一模一样的方法和属性,如果都一致,则去重;因此,set 元素也必须是可 hash 的;

set 本质也是 dict,只不过其键值都一样。

去重过程:首先对 key 进行 hash,在 dict 中这一步是为了获取 value 的索引,这里也一样;如果索引相同,说明要么数据重复了,要么 key 发生了 hash 碰撞,这时候就去比较两个 key 对应的 value 是否相同,如果也相同,确认是数据重复,则去重(保留最新的那个);如果数据不同,说明只是在当前 hash 算法中,两个 key 刚好发生了hash碰撞(概率相当低),此时不会发生去重;

Hash 冲突

Python2 中使用 开放地址法 解决 Hash 冲突。

开放寻址法(open addressing):所有的元素都存放在散列表里,当产生哈希冲突时,通过一个探测函数计算出下一个候选位置,如果下一个获选位置还是有冲突,那么不断通过探测函数往下找,直到找个一个空槽来存放待插入元素。

开放地址的意思是除了哈希函数得出的地址可用,当出现冲突的时候其他的地址也一样可用,常见的 开放地址思想 的方法有线性探测再散列,二次探测再散列等,这些方法都是在第一选择被占用的情况下的解决方法。

补充:

字典和集合的工作原理

不同于其他数据结构,字典和集合的内部结构都是一张哈希表。

  • 对于字典而言,这张表存储了哈希值(hash)、键和值这 3 个元素。
  • 对于集合来说,区别就是哈希表内没有键和值的配对,只有单一的元素了。

插入操作

每次向字典或集合插入一个元素时,Python 会首先计算键的哈希值(hash(key)),再和 mask=PyDicMinSize-1 做与操作,计算这个元素应该插入哈希表的位置 index=hash(key)&mask

  • 如果哈希表中此位置是空的,那么这个元素就会被插入其中。
  • 如果此位置已被占用,Python 便会比较两个元素的哈希值和键是否相等。
    • 若两者都相等,则表明这个元素已经存在
    • 若两者中有一个不相等,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称为哈希冲突(hash collision),意思是两个元素的键不相等,但是哈希值相等。这种情况下,Python 便会继续寻找表中空余的位置,直到找到位置为止。值得一提的是,通常来说,遇到这种情况,最简单的方式是线性寻找,即从这个位置开始,挨个往后寻找空位。

查找操作

和前面的插入操作类似,Python 会根据哈希值,找到其应该处于的位置;然后,比较哈希表这个位置中元素的哈希值和键,与需要查找的元素是否相等。如果相等,则直接返回;如果不等,则继续查找,直到找到空位或者抛出异常为止。

删除操作

对于删除操作,Python 会暂时对这个位置的元素,赋于一个特殊的值,等到重新调整哈希表的大小时,再将其删除。

哈希冲突

哈希冲突的发生,往往会降低字典和集合操作的速度。因此,为了保证其高效性,字典和集合内的哈希表,通常会保证其至少留有 1/3 的剩余空间。随着元素的不停插入,当剩余空间小于 1/3 时,Python 会重新获取更大的内存空间,扩充哈希表。不过,这种情况下,表内所有的元素位置都会被重新排放。虽然哈希冲突和哈希表大小的调整,都会导致速度减缓,但是这种情况发生的次数极少。所以,平均情况下,这仍能保证插入、查找和删除的时间复杂度为 O(1)。


01-Python 高级特性
https://flepeng.github.io/interview-20-开发语言类-21-Python-01-Python-高级特性/
作者
Lepeng
发布于
2020年8月8日
许可协议